就中国画而言,笔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笔墨不光是技法上的内容,也是传递美感与思想的纽带。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研习传统经典的中国画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画的范畴中,然后才能做好下一步的文章,否则十有八九是南辕北辙。中国画的道路上根本没有捷径,所谓的捷径其实到头来都是弯路。判断艺术的标准是好与坏而不是新与旧。我们之所以回归传统是因为找到了艺术向前发展的突破口。我们只有在熟练掌握传统笔墨精华的基础上将审美和道德达到高度统一,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画前进的脚步。
传统技法学习首先要解决如何使用笔墨的问题。“笔”与“墨”在中国画当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先有笔后有墨,什么样的用笔出什么样的墨色。因此解决笔墨问题,首先要研究如何用笔。唐代张彦远《论画六法》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之后的元代书画冠冕赵松雪进一步提出“书画同源”的用笔理论,可谓国画技法之典范。该理论的精华就在于将绘画的造型性跟书法的书写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即能充分体现笔意、笔性、笔法,又能准确表达所绘对象的物情、物理、物态的结果。而写意花鸟画技法上最难的点就在于:如何在瞬间的功夫将书法的书写性与绘画的造型性完美结合在一起,用生动鲜活的笔墨准确表现出物象的形、质、动。
“取法乎上,得法其中”,中国写意花鸟画正宗的师法主要来自青藤、白阳、八大、石涛以及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吴昌硕等。他们的笔墨一脉相承,因此要重点研究这一学术脉络。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笔墨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也就是说笔墨法则未曾改变,只是在造型语言以及画之章法上存在各自差异。笔墨法则是中国画特有的精髓也是千百年来历史沉淀的文化真金。我们没有理由不将其吸纳过来,否则学习也变得毫无意义。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必须要怀有从齐、黄、潘、吴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志向,这样就会更坚决地投入这项伟大的人类文化工程。中国画的学习,不只是理论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技法。这就意味着我们还要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练就一身硬功来舞动自己手中的毛笔,潘天寿先生曾有个形象的比喻——手中须有金刚杵,潘老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点。
我个人把如何画好中国写意花鸟画概括为八个字:布局、写形、落墨、格调。即在有构图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熟练的造型基础,加上深厚的笔墨功底率意落墨,气韵自然横生,最后控制在意境幽远、格调高雅的范围之内。这四个方面格调最难做到,原因在于传统经典的学习以及个人审美倾向两方面。审美的高低取决于天赋的大小,技法可通过后天正规的训练来完成,然而审美的很多成分来自对美的先天敏感度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所以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是画好中国画的首要前提。审美能力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提高:一方面多研读历代名画典籍;另一方面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事一物,莫不有画。画须熟外熟,最好往死里熟。一件好的写意画,往往是在一瞬间,将写形、笔墨、质感、等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画面自始至终气韵连贯,一气呵成。古有一笔书的佳话。晋宋之时,宗炳作一笔画。古诗“浩浩汗汗一笔耕”,画千万笔,一气而成,虽极变化,笔法如一,谓之一笔画。这就要求画家必须有极其娴熟的绘画能力,在造型、用笔、用墨、布局、穿插上都是对画家严峻的考验。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之所以难,原因就在于此。我在创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画面上最精彩的地方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得来的,并没有刻意而为之,而是由心而发,随心所欲的自然流露。这种看似不经意实则丘壑内营的表现手法就真正做到了技法与情感的统一,也正是这一点更好地诠释了中国画的写意性。
在国画创新方面,我认为要避开两个极端:一个是泥古不化,一个是肆意突变。开始的学习阶段还是要尽可能多的立足传统,等有了一定基础后,再根据自己特有的性情偏好来决定发展方向。李可染先生说:“对待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一方面内研传统,外师造化;另一方面不断涉猎画论、书法、哲学、诗词、音乐等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因为中国画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光要有画技、画论,更要有画外之功。
做人要有志向,画画也不例外。我们不要小瞧自己,因为我们风华正茂,这是最具希望的人生阶段。中国画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我们在捍卫的同时也要将其发扬光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画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具备全世界最高的艺术水准,下一个文艺复兴的地方必定是我们脚下的这方热土,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迎接东方既白的到来吧!
2010年8月于杭州钱塘江畔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